走进镇平张林镇,只见一条条乡间水泥路干净整洁,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一排排新房遍植新绿,村民正在田间用无公害农药进行打药除草地,蔬菜大棚内绿色有机蔬菜硕果累累,一副生态乡村的优美画卷在记者面前渐次展开……
张林镇位于镇平县西南15公里,人口8.6万人,南水北调总干渠从西至东穿境而过。近年来,张林镇始终坚持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三大观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大力实施“生态立镇,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项目落地
经济要发展,生态要保护,如何找到的结合点?该镇的办法是发展节能环保项目。一切项目必须过环保关,环保不达标,即使再大的项目,也坚决不上马。
面对镇党委的发展理念和决策,在一段时期里,有一些干部不理解,总认为只要能增加财政收入,环保可以缓一缓,放一放。但是,该镇主要领导顶住压力,坚决按照绿色展理念,来主导招商引资工作。这样的坚持终于结出了硕果。2012年,该镇引入了投资1600万元生产节能、环保免烧气块砖的携富新型建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利税400余万元,解决100工人就业;投资1500万元的紫箩山生态农庄建设项目也落户该镇,此项目是一个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集猪养殖、果菜种植,农家乐餐厅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为该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驻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发展。
绿色环保技术改善农业环境
在李慎动村,记者遇见了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的村民李英侠,他种植的大棚疏菜,今年收入6万元,说起新型环保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他乐呵呵的说:“多亏使用了镇政府推广的无公害大棚生产技术,种植的辣椒、西红柿不仅产量提高了,而且品质比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大棚里的菜,今年被西安、郑州等地蔬菜批发商抢购一空,直供超市,因为俺这此菜有无公害产地认证,能通过质量检测”。像李英侠这样利用新型环保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发家致富的村民在张林镇还有很多
据了解,在张林镇为了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的污染,该镇以县、乡农技中心为依托,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等方式,在全镇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着重让农民在新技术应用中得到实惠,进而逐渐淘汰原来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有效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绿色环保机制美化居住环境
如何美化村镇环境,让大家生活在美丽家园?该镇从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综合整治入手,成立由镇长周俭任组长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林业、水利、国土、司法、公安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建设生态乡镇。他们在黑龙集、张林街设立市政所,并配备了2辆垃圾清运车,建成1座垃圾中转站,在集镇投入使用36个垃圾箱,在31个村及主要道路沿线建设固定垃圾推放点52处,出台了垃圾清运制度,定时定点清运垃圾。把各村垃圾处理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评,引导各村加大投入,探索垃圾处理的新办法。并积极开展“美丽家园”活动,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内栽植苗木绿化美化居住环境。
同时,该镇以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村庄绿化、围村围镇造林、粮食高产示范方项目区绿化、通道绿化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掀起植树造林热潮。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挖穴、统一供苗,统一浇水,统一涂白办法提高栽植质量,并通过林地流转、签订护林合同等方式构建长效林木管护机制,确保所植树木的生态效益持久发挥。
三年来,该镇共栽植树木61万株、造林1550亩,补植补造林网112条,被评为“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同时还注重发展生态富民项目,利用黑张村种植杜仲的传统,建设了500亩的优质杜仲基地。在街西村发展苗木花卉200余亩,发展近郊乡村田园游项目,实现了生态和富民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