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东出口污水管网建设,河回族区恒大绿洲小区对面的绿化带内,23种6000余棵树被市园林局绿化工程管理处移栽。
城市环境美不美、宜居不宜居,有没有树很重要。洛阳城里的绿,无疑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树挪死,人挪活――人换了环境能焕发生机;树挪窝,特别是在不合适的季节挪窝,却容易死掉。正因此,夏日里这则“树让工程”的新闻让人很纠结。
纠结,因为心疼。且不说多年来在不少路旁消失的那些绿色,现在路边的行道树,也因面临着地面硬化、地下管线多、路面开挖频繁等问题,生长不易。数千棵树长了七八年,就这样被连根拔起,难保不伤元气,难免让人叹气。
纠结,在于无奈。城市发展了,道路延伸了,市政配套设施不能无限期拖后,更不能一直缺失。建设污水管网既是重点市政工程,也是惠民工程,不能不开工,而开工就得用地、挪树。
但,“树让路”“树让工程”的事情,不该就这样止于纠结,更不该随挪树接近尾声而“告一段落”。
树,对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延续城市的文化脉搏,乃至对市民生活那些实实在在的功能性作用,不必赘述。对待一棵树,对待一片绿,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城市对待市民需求的理念问题。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我们也曾经为树让路。比如,为唐宫路与北大街交叉口的一棵老树辟出一块“安全岛”。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为树调整建设方案?如何决定调整方案?应该把这些搞得更明白一点,否则“路让树”只能是偶尔为之。
临时调整建设方案难免会成本高、代价大。那么,应该在工程规划阶段,甚至把时间往前推到栽树的时候,多做一做论证,让方案更周全更有预见性。
在中国的文化中,种树的意义向来不凡:千百年来,被颂为能官、良吏的故事中,总少不了种树、打井、修路、兴学这几件大善事。想得尽可能多些,看得尽可能远些,多为市民留下一片绿,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