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并结合本地实际,将“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细化、实化为具体行动,倾力建设、打造五大基地和幸福林区、和谐林区,推动林区早日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崛起、富民兴林”的奋斗目标。
该林区紧紧围绕自治区“八个定位”要求,以建设好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重点,自觉融入全区发展的大格局中,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完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全力谋求新一轮大发展。
倾力建设自治区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该林区拥有8.1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达8.87亿立方米,分别占自治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39.3%、68.7%,同时还拥有120万公顷湿地。近年来,该林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断强化林政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控,增加林地面积、改善林分质量,提高林木蓄积量。到“十二五”期末,林区有林地面积要增加20万公顷,达到82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增长4000万立方米以上,达到9.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85个百分点,达到78.4%。为保护、建设好自治区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倾力建设自治区最大的商品林储备基地。目前,该林区通过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现有林培育、低价林改造等方式,积极促进森林系统的正向演替,并通过合理调整林种、林龄结构,进一步加快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林区要实现人工造林100万亩,低产林改造220万亩,补植补造500万亩,森林抚育2610万亩,培育珍稀树种、经济林61万亩,大径材培育315万亩,进一步增强林区资源战略储备和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倾力建设自治区最大的绿化苗木基地。近年来,该林区依托种苗业资源、技术优势,在原有种子园、苗圃的基础上组建起若干个园林绿化公司,面向市场,主动承接周边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及林区外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绿化苗木示范基地,并不断完善苗木繁育、科技支撑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该林区要新建种子园、采穗圃5处,新建采种基地10处,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基地5个,年产苗量达到2亿株,实现种苗产业发展品种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
倾力建设自治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该林区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现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达94万公顷的集中连片、尚未开发的北部原始林区。近些年来,林区充分挖掘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统一打造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并将林区森林旅游融入到呼伦贝尔市、自治区和全国大旅游格局之中,分别确立了南部、北部、东部三大旅游版块。同时,借助北部漠河、西部海拉尔、南部乌兰浩特、东部哈尔滨、东北部加格达奇5个进出林区的通道,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公路和进出口通道建设,将林区打造成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倾力建设自治区最大的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基地。该林区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思路,利用林区现有的以原生态野生食用菌、野菜为主打产品的“诺敏山”品牌优势和成熟的食用菌培育改良、培植技术,积极扶持发展以有机黑木耳、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以蕨菜、黄花菜等为主的特色山野菜产业,进一步提高蓝莓、大果沙棘等野生果品的产业化水平和系列产品开发力度。同时,还引进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牛、马养殖及狐、貂、驯鹿、林蛙、野猪、山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建设林区特色珍稀动物养殖基地,努力把林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的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